没有网络,想要靠文学成名吃饭,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各种报纸杂志上表作品。
1991年,正是改革开放大踏步前进,经济飞展的年代,在这个喧噪的年代,传统文学达到是最鼎盛的理想巅峰,这时的诗人小说作家甚至可以跟港台明星相媲美,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不亚于后世的微博大v和网络小说大神 。
《时代》、《收获》中长篇小说就别想了,前世大家的成名作,你一个高中生敢写,编辑打死不会信任更不会采用的,因为纯文学小说需要深厚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有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是郑渊洁式的童话小说,也要拥有丰富的儿童心理研究。
因此,只有写生活、风景、历史、文化类的散文、诗歌、散文诗之类浅显抒情的小品文,刊在各类报刊杂志上,从一两百字到两三千字不等,即所谓的豆腐块。
正所谓,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声望要一点点积累,成名要有坚实的信用基础。
《花雨季》也好,《三重》也罢,如果没有两位作者的父亲在文化出版界的人脉门路、信用保证,以及特殊的历史机遇,这类作品根本出版不了,更不可能成名,因此,现在即使想“借鉴”一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