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建必须再给他两篇稿件给他,而且杨子建还希望能在箫鼓的“丹霞”版开专栏,就像前世一样,只不过提前了十年。
现在他已经有点当专栏作家的感觉了,就是不断赶写,不断地找灵感找话题,好在前世积累了四五百篇这类的散文,二次创作并不会太难。
他写的家乡系列历史文化散文,之前针对的是建筑古迹、历史名人和古代哲学思 想,这周他特别写了两篇关于南塘社学和书院的散文,他想通过写建筑古迹,来缅怀一下古代的读书科举生活,只是这些内容有点敏感,报纸总是批评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如果自己说科举的好话,他没把握能不能表。
比如他现在写的一篇《南唐社学》——
“溪头村第三小队的仓库,原来是南塘社学,它不是很大,占地一亩多一点,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古代,这里相当于小学和初中,有六十多学童在这里读书……
走进陈旧的大门,一个大堂,中间是讲堂,两边是斋房,其中左斋为祠,祭祀先师孔子,右斋则为塾师,是教书先生们办公休息的地方。后面一个小圆子,称为射圃,射圃两边有号舍,厨房,茅房,这是闽省典型的两进宫殿建筑……
古代社学是效仿三代以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