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建的散文小说推荐到海外。像这一次,宝岛的《联合文学》就转载了杨子建的《天后宫与电影院》和《临水宫遐想》两篇,侨报也算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杨子建连忙回应道:“我愿意,非常感谢!”
至于专栏名称,瞳火还没想好,杨子建更是随便了。
之后,崔老师又把杨子建介绍了晚报、建材报、电视报、环境报、税务报等十几个编辑,杨子建恭恭敬敬地寒暄道谢,并把他们的办公室电话、寻呼机和家庭电话给认真地抄录下来。
这些编辑大多对杨子建只是礼貌性的热情,毕竟杨子建也就是在市里有些名气,后起之秀,没什么后台,还得看他们的脸色。
但也有编辑非常傲慢,特别是晚报的副刊编辑昌晟,三十岁的眼镜男,高高在上,非常冷傲地对杨子建的作品进行挑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认为他的作品与时代脱节,离生活太远,完全没有前途,特别对传统儒学不屑一顾。
偏偏杨子建是小子辈,还不能反驳,只有忍气吞生。
崔老师倒是和昌晟聊得非常投机,大概他们都是现代主义诗人的缘故吧。
之后,杨子建又接受了税务报、电视报两个编辑的冷言冷语。忍受完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