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立场可谈,第一次谈判没有取得任何的结果。
当然清廷一方显然是不希望谈判破裂,因此使者推说要自己不便做主,要回去转告朝廷,请朝廷定决,同时也要求南京方面在新年之后进行第二次谈判。
而商毅虽然明知双方己经很难谈得陇了,但既然己经决定,在新年之后发动南征,首先解决掉南明朝廷,那么和清廷也还是可以继续再谈下去,而且自己也另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考虑,因此也同意少在清廷使臣回国请示之后,再进行第二次谈判,不过对清廷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求在第二次谈判之前解决。
不过清廷的使者回到北京之后,清廷上下并未向南京所预料的,对谈判失去信心,相反在清廷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还是有机会的。包括皇帝福临在内,都不觉得这次谈不成。
原因就在于南京方面对于双方的称号并不在意,连结成兄弟之国都认为没有必要,两国各自对等就行了。在中国古代的谈判中,首要的是谈判双方的关系和互相的称呼,其次才是什么割地、赔款等等。一般来说,强势的一方都会在口头上占些便宜,如迫使对方称臣,甚致以晚辈相称,割地、赔款什么都是次要的,首先要把面子占住。在谈判之初,清廷在这一方面就相当的担心,费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