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支圈和一个盘碗类坯体,依次叠放。达到一定高度后入窑烧制,这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统一了产品的规格,既节省原料,又防止器物变形,大幅度提高产量降低了成本。”
杨教授受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喝了口水,然后继续说道。
“但是虽然节省空间,可量产出来的芒口瓷,芒口一般处理较小,略影响美观,和早期的单件手工产品比起来就开始显现差距了。而且这些方法虽然最大限度的增加了产量,却也同时导致了产品大小不一,难以形成统一规格的大宗产品。这时候这些瓷器的碗口,因为量产的缘故,工艺粗糙,都不是特别平整,薄厚不一,而这时候给这样的白瓷装上金边,就不光是为了追求美观,体现使用者的身份了,而更多的是为了掩饰芒口的瑕疵。这样量产的定器,已经不能在被定性为精品了,而现在国内存世的大多数金装定器,都是这样的类型。”
杨教授说道这里算是把金装定器的早期精品和后期的量产品的区别给说出来了。
“简单来说,宋早期的金装定器的口沿会非常平整,而且当时装上金边,是为了展现美观,提升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当时一种时尚的体现。而宋中期的金装定器,因为批量生产的缘故,口沿就不是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