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没有日本人那么会变通。这可能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了。八十年代。许多日本公司与国内企业合资设厂时,合同中都明被确规定了,生产出的产品必须有一部分的外销比例。
但这些所谓销往国外创汇的产品,实际上只在香港转了一圈后,大部分又以进口商品的名义重新销回国内。整个八、九十年代,香港的这种转口贸易都异常火爆。
而日本货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无疑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象征。甚至连三星等韩国企业也从中国市场受益不少,但美国人却是弄不清这其中的弯弯绕绕的,只能在报纸中高呼中国不适合投资。
李轩作为香港的地头蛇。对这种唾手可得的利润自然没有放过的道理。但他也没准备让东方电子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毕竟带着重生光环的他,去欧美市场捞钱反而更加容易。
这也是李轩在之前酒桌上邀请陆秦天参股的原因。相比于东方电子。陆秦天的陆氏企业无疑是出面操作这些事情的合适人员。而且他与内地的关系也更加紧密,已经先后与国内的两家国营电子厂进行了合作。
香港的地价很高,移民政策收紧后,人力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显像管厂可不像主板组装插件,整套工序复杂,需要建设大面积的厂